盛夏时节,坐落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境内的盐井区域,一年中最佳的“晒盐季”行将进入结尾。盛满卤水的盐田沿着澜沧江次序排开,倒映着雪域高原的天高云淡。从空中俯视,波光粼粼的盐田似乎延展在山间的调色盘。
“3月到6月是晒盐的黄金时间,比及旱季降临,就欠好晒盐了。”一大早,53岁的加达村乡民美拉就来到盐田,开端了一天的劳动:从澜沧江岸的盐井抽取卤水到盐田,待风吹日晒后分出盐晶,再从盐田里刮出盐粒……
当美拉仍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分,她就看着村里的大人们这样制盐,这项陈旧的技艺在加达村已接连传承1300余年。
(资料图片)
这儿的每块盐田面积约在5平方米左右,架空于山间,上方覆上透水性差的黏土,下方则由一根根木棍支撑,站在盐田底部昂首看,还能看到盐滴结晶而成的盐柱。每年冬季,当地乡民要从山上取土,对盐田进行补葺和管护,以确保来年更好地产盐。
依据成色和用处,盐田一般可扫收三层盐,上面一层洁净的白盐,一般可用作食盐烹饪食物;中心一层受黏土影响,盐粒变成赤色,一般可作保健之用;下面一层盐粒色彩更深且有必定杂质,一般可用于饲喂牛羊。
美拉告知记者,从灌溉卤水到分出盐晶,一般需求12天左右,经过高原激烈的光照和烈风蒸腾,一块盐田产值约在25公斤左右。美拉的13块盐田,每年能够给她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
加达村地点的这片区域,被当地人称作盐井区域,藏语叫作“察卡洛”,意思是产盐之地。这儿坐落藏、川、滇三省区的交界处,前史上曾是茶马古道的入藏重要驿站,曩昔人们用盐交换食物和生活用品,大自然的奉送协助他们在瘠薄的土地上维持着生计。时至今日,盐井区域仍然保存着3500多块盐田,最多一户有50多块盐田,最少也有五六块盐田。
2008年,盐井区域的食盐晒制技艺当选国家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跟着旅行业的鼓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景仰前来打卡,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
盐井盐田之所以吸引着许多游客景仰而来,除古法晒盐的前史和文明外,还由于这儿如“天空之镜”一般的共同美景。
“云南乡土小丫”是一个主要做古村落主题直播的账号,在盐井区域做了接连多天的直播。“账号特征便是带民经过屏幕,直观感触古村落的实在状况。”主播米娜说,盐井区域很有特征,盯梢拍照古法制盐,包含抽取卤水、收取盐粒、夯实盐田、背盐运盐等流程,是直播的要点之一。
村里的年轻人也在用更为时髦的方法,经过络“晒一晒”,让更多人了解制盐技艺背面的文明和前史。
本年33岁的乡民扎西拉姆在劳动之余,会常常拿出手机,将盐田的风景拍成短视频,有时她还会做直播,向全国各地的友推介这儿的风土人情。
现在,扎西拉姆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红”。最近几年,她每年能经过络卖盐3000多袋,有时自家的盐求过于供,她还要收买其他乡民的盐。“保健红盐最受欢迎,许多游客旅行时买往后,还会经过上再次购买。”扎西拉姆说,“跟着游客越来越多,我信任传统的制盐技艺会勃发出新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