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宗商品涨价 我国货币政策仍需要保持定力
时间:2021-05-31 13:28:11  来源:经济日报  
1
听新闻

物价水央行政策操作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大宗商品上涨、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我国货政策走势如何?是否需要转向?这是期市场关注的焦点。

政策有没有必要转向,关键要搞清楚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国人民银行期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推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主要经济体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快于供给恢复;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政策,全球流动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

政策有没有必要转向,还要考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不会传导至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是否会引发通胀。期,有观点担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会带来“超级通胀”。

“不必过度担忧全面通胀,‘超级通胀’更不存在。”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期PPI上行主要是由境外需求驱动,叠加国内外经济复苏不同步,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生产成本急剧抬升。当前来看,PPI向CPI传导不畅,不必过度担忧。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PPI在经历了连续15个月的累计同比负增长后终于在今年转正,迄今累计涨幅有限,且尚未传导到消费端。显然,现在远谈不上“超级通胀”。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推升我国PPI,但输入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央行在报告中也指出,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加之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事实上,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通胀。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总供求保持基本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在业内专家看来,当前,我国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货政策仍需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央行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货政策要保持流动合理充裕,保持货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既要避免信用收缩,也要避免通胀预期强化。

当前,我国需要珍惜正常的货政策空间,把服务实体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认为,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过去一年,部分发达国家向经济注入了天量流动。我国在抗疫中并没有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也没有采用量化宽松、零利率甚至负利率这类非常规的货政策,更多的是以改革手段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对于接下来的货政策,央行在报告中强调,货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稳定、可持续,保持对经济的必要支持力度,稳定预期,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面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业内专家也提醒,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张晓慧表示,仍需警惕发达国家政策转向可能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短期冲击,需要密切关注全球资产价格通胀的变化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金融过度杠杆和金融不稳定,做好不同通胀情境下的应对准备,尤其是要妥善管理预期,警惕结构通胀上升导致部分领域投资过热。必须利用好稳增长压力减小的“空窗期”,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力度,尽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记者 陈果静 钱箐旎 郭子源)

关键词: 商品 涨价 货币 政策